風雨中抱緊好奇心 獨立記者關震海「少一個記者少一份真相」

鄧欣 tangyan
3 min readJul 8, 2019

相約關震海做訪問,可說是相當快捷,下午6時42分給他發訊息,他43分就回覆說可在翌日做訪問,這種抓緊時機的節奏,大概是記者被磨練出來的技能。關震海從事傳媒行業十多年,曾在《蘋果日報》擔任偵查組記者,也做過《明周文化》網站編輯。在今年年頭,他決定離開主流媒體的工作,成為一個獨立記者,創辦獨立媒體《誌》。

入行十多年,關震海認為,其實做新聞的空間一向也不大,「高層打壓新聞自由來來去去都是那幾招,不派你到現場採訪,派資歷較淺的記者去問一些不尖銳的問題;做對政權沒對抗性和沒監察性的專題。」他見證過偵查報道的年代由盛變衰,「適逢2012年唐英年和梁振英(在特首選舉)鬥得很厲害,互揭瘡疤,香港媒體就進入了一個偵查年代。」他說,當時他和同事在報館不斷挖掘新聞,高峯時期偵查組有20個記者,惟到了2014年,各大媒體的偵查組近乎瓦解,「因為老闆不投資,突然一句『你人工不便宜』大家就知甚麼事。」

被五毛盯上「證明夠尖銳」

新聞自由的收窄,見於大量的惡意留言中。關在雜誌擔任網上編輯時,眼見不少「五毛」在文章下留言「垃圾文章」,說到此處他卻有點得意,「我會和同事講,有五毛的留言是一種光榮,證明你已被盯住,也證明你夠尖銳。」

在這個環境下,新聞系畢業的大學生,都不太願意入行,「特別是今年畢業的新聞系學生,是2014年經歷雨傘運動後想成為記者的,那麼是甚麼原因驅使他們不做記者呢?」他續說,除了薪金不理想之外,入行沒有人教、不可去現場採訪、翻炒其他媒體報道、一定要做即時新聞等,都是令新血不入行的原因。他慨嘆:「少一個記者就少一份真相。」

關震海曾經在主流媒體工作,也可說是穩定,為何要「跳出來」做獨立記者?他解釋:「導火線是我覺得自己的好奇心沒有了,我去現場採訪的機會很少。」他最後在《明周》的職位是編輯,而不是記者,負責的是排稿表、上文、玩社交媒體、用instagram、擔任成長編輯(growth editor)讓內容接觸到更多目標讀者等,「做得越來越多不是記者的事。」

想在現場 做現場的記者

風雨飄搖,做記者還有甚麼希望?他說,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市民不信記者,記者不信自己,他認識不少人覺得自己寫的文字沒有用,影響不到社會,但他如此誠心相信:「在現場拍的每張照片可以照亮社會,每個字都可啟發思考。」他在6月12日所拍的一張警察拿起磚頭的照片在網絡廣傳,甚至有藝術家將那幀相片打印成橫額掛在怡和街天橋上。關說,如果不相信自己的力量,記者是很難做下去的,他希望香港人不要對香港記者失去信心。

6月21日,反對《逃犯條例》修訂的示威者包圍警察總部,記者在鐵馬前一排見到關震海,他和大部份行家一樣,戴起頭盔眼罩,手裏的相機還配上一支小型LED補光燈。我們在緊張氣氛之下交換眼色,不禁想起他在訪問中這麼說過:「我想在現場做現場的記者,獨立記者是我終身的路。」過了半晌,關的身影縮小,漸向人群走去。

(原刊《蘋果日報》 02/07/2019)

--

--

鄧欣 tangyan

Feminist, Queer, Photographer. Good at terrible puns. Multimedia journalist based in Hong Kong. More work on www.acnepolice.com | IG/FB @acnepoli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