WMA大師攝影獎2017/18

鄧欣 tangyan
3 min readApr 18, 2018

--

WMA大師攝影獎2017/18主題為「過渡」(WMA facebook圖片)

WMA大師攝影獎2017/18入圍名單已於12月出爐,今屆共有九位攝影師入圍,作品將會於4月14日至24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展出,獎項得主會在展期首天公布。今屆的主題為「過渡」,適逢2017年為香港回歸中國20年,入圍作品少不了與此關。另一邊廂,個人即政治,入圍作品除有關宏觀的大環境之外,亦有觸及個人的微小騷動。

每一屆WMA大師攝影獎的入圍作品均回應社會議題,過往有不少作品聚焦在香港的邊緣群體,例如難民、女工、移民和窮人。入圍攝影師謝嘉敏的《Narrow Distances》為歷屆中首個探討LGBTQ的作品,一系列影像揭露公共空間和私密時刻的關係。在小巷、山上的空間下,有容許男性把臂纏綿的風景。性小眾現身的空間同時帶著壓抑和創造力,譬如其中一張照片,一位男生坐在後樓梯更衣,穿著裙,旁邊放著一雙高跟皮靴,創造力在於他能奪回話語權,自主決定著裝,顛覆後樓梯這個空間,在性別表達上的過渡游刃有餘。

(入圍攝影師謝嘉敏/WMA facebook影片)

今屆再度入圍的攝影記者Billy H.C. Kwok的作品《回歸之後》相當尖銳,系列中數張照片攝於回歸20年前後的日子,如7月1日市民在維港兩岸欣賞煙火,在公共屋邨和街道上掛國旗和區旗。新移民、內地旅客的影像充分顯示兩地關係緊密,並探討在回歸以來,港人身分認同、土地資源、階級和生產工具等等的變化過渡。

(入圍攝影師Billy H.C. Kwok/WMA facebook影片)

梁望琛的《風中的香港旗》為一系列在旗桿上香港區旗在飄揚的影像,但旗上的洋紫荊欠缺全貌,飄揚中的旗幟姿勢不一,彷彿在充滿未知的過渡中窺探究竟,相當具詩意。梁望琛在project statement中,提到不少形容情緒的字眼,如一次講到「厭倦」,兩次寫道「不安」,三次提及「焦慮」。值得一提的是,梁望琛生於1995年,在學時期經歷大型運動,他在影像中表達的感情,或許能代表部分他同代人對未來的情感。

(入圍攝影師梁望琛/WMA facebook影片)

龔鶴的作品《心願》提供另一個視角理解香港,他走訪大陸一般民眾,請他們寫下對香港的印象,再為他們拍下照片。一般來說,對於這種文字高度呈現在照片上的作品,我有種本能上的抗拒,覺得文字和影像本該各安其位,若文字在影像中佔太大篇幅有僭越之感。

即便如此,《心願》且能帶來衝擊和反思。對於近年中港矛盾愈演愈烈,有部分的人相互疏遠。然而,每一個人在《心願》的書寫,相信不論是以繁體字或簡體字的人都能看懂,正好印證,對於文字作為部分文化的載體,大家在此部分是連枝的。

在《心願》中,有84歲的老人說從未到過香港但聽說香港很好,想去看看,亦有司機指想來香港看劉德華演唱會,有警察喜歡香港電影和周潤發,亦有剛申請到「深港通」家具經銷商可買賣香港股票。這些片言隻語興許令港人啞然失笑,懷疑他們對香港的印象只是停留在八、九十年代;或者有人會感到無奈,認為商人將香港看待為賺錢的工具。

影像,可以觀照他人,同時可觀照自己。撫心自問,若果要寫下對中國的印象與認識,亦會如同他們一樣,流於片言隻語、刻板且平面的印象嗎?

原刊於〈攝影是藝術〉二月號
按此瀏覽所有入圍攝影師及作品

--

--

鄧欣 tangyan

Feminist, Queer, Photographer. Good at terrible puns. Multimedia journalist based in Hong Kong. More work on www.acnepolice.com | IG/FB @acnepolice